体育系于10月26日下午邀请中山大学体育系副主任张新萍教授在东莞校区定静①B502开展主题为“学习,学问,学术——体育与社会的问题探究”的讲座。

讲座活动现场
我校教务处处长尹小川、体育系教师代表以及全体2019级和2020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同学参与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体育系主任倪依克教授担任主持人。

主讲嘉宾——中山大学体育系张新萍教授

我校体育系主任倪依克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张新萍教授首先让同学们明白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她表示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未来对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且东莞这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篮球文化基础,因此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明朗。张新萍教授提到社会上对体育的包容度还有所欠缺,但体育本身是集健身、政治、经济、教育、娱乐和文化多种功能于一体。张教授认为体育系的学子更应该明确体育的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目标,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实践技能,在大学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能力。

讲座涉及“学习、学问、学术”三个方面
关于体育与社会的学问,张新萍教授从四个方面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一是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不可分割,要培养大局观念,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是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其实有着一些相同的精神内核,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其实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部分;三是体育是社会的焦点和缩影,社会中好与坏都能在体育中显现,体育秩序中的公平原则,也是各国都适用的社会准则;其四是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就如静止不动的石头必定生满青苔,停滞不前的事物也将被后浪打翻于深海,体育也必须跟紧时代步伐,因时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我国不断进行的体育体制的改革就是很好的体现。
讲座最后,张新萍教授对同学们怎么进行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明确自己的学术发展目标、寻找学术发展方向;加入合适的学术组织,保持自己的研究旨趣;学会从实践中找寻问题、用理论解释问题。平时则可以多读核心期刊文献,依据期刊要求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学术活跃的学者建立联系。最后张新萍教授勉励同学们,努力向上、无限风光在前。

自由问答环节
在自由提问环节,我校学子向张新萍教授提出自己心中疑惑。有同学提问“如何看待高水平运动员体测及格后才能获得参赛资格?”这个之前引起网络热议的问题,张新萍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体能测试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体测项目与真正的运动项目有所差别,导致了体测结果和比赛结果有所偏差,未来只有不断改进、用最接近运动项目的方式去测试才会更加有效。

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
有同学关心“目前我国退役运动员有何出路?”张新萍教授答疑:政府会根据运动员个人的兴趣,组织就业培训,部分地方政府会发放就业补贴。
被问及“家长对体育老师抱有偏见,投诉体育老师怎么办?”张新萍教授表示不需要与家长进行过多争辩,她希望体育老师不止教学生运动技能,更应该教导学生拥有坚强的精神、健康的人格,那作为体育老师也要提升自身修养,积极进修运动学、教育学。

张新萍教授与同学现场互动
活动最后,教务处处长尹小川向张新萍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体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历年来我校对体育也十分重视。他回忆起了自己读书时候的体育锻炼和体测的收获,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好的身体素质非常重要,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运用到今天从讲座学到的知识。

我校教务处尹小川处长发言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接受采访,大家说道:“听了张新萍教授的讲座让我收获很多,让我对我的专业、未来的发展有了和更深的认识和明确的方向。体育既能带动社会发展,又关系个人身心健康问题,它的力量不容忽视,希望大家都能重视体育运动。”

19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梁俊龙同学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社会与体育紧密结合的学科,望我校体育系学子养成社会全局观念,专注学术之余关注社会新闻热点,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
体育系转载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潘颖妍、实习记者张景星
图/倪慧婕、实习记者郭思悦